气象科技进展

Advances in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科学观察

  • 读图

    <正>美国国会:NOAA气候局听证2011年6月22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局长卢布琴科在国会山举行的由美国众议院的科学、空间和技术委员会主持的NOAA气候局听证会上,试图说服国会同意NOAA重组,将不同的气候研究和预报机构合并后,组成类似国家天气局的NOAA气候局,并批准新气候局2012

    2011年02期 v.1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2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

    <正>50美国科学院最近公布了最新美国大学博士学位项目统计及评估报告。根据报告提供的数据,目前美国在"海洋、大气和气象"领域博士研究生项目数(即学位授予机构)为50,2000—2006年这些项目的教师年均发表论文0.58~2.93篇,论文被引用1.86~3.11次。

    2011年02期 v.1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2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榜单

    胡英;

    <正>~~

    2011年02期 v.1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3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研究论文_封面报道

  • 亚洲—太平洋涛动研究进展

    赵平;代玮;肖子牛;

    一直以来,夏季北半球(特别是亚洲—太平洋区域)的遥相关及其对区域气候的影响都是大气科学关注的热点之一,最近针对亚洲与太平洋之间的大气遥相关取得了新进展,特别是关于亚洲—太平洋涛动(APO,Asian-Pacific Oscillation)的一系列研究,系统地揭示了亚洲—太平洋之间大气的联系以及对大气环流、季风降水和气旋活动的影响,讨论了亚洲—太平洋涛动的影响因子及其作用机理。这些研究表明APO是亚太地区大气系统一种独立的基本振荡特征,普遍存在于各个季节,但其结构和性质有所不同,APO起到了联系太平洋和亚洲大陆大气环流的重要作用。夏季APO与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和ENSO关系密切,对东亚地区的降水也有重要的影响。总结了APO研究的最新进展,试图促进对亚洲—太平洋海陆气耦合关系及其气候效应的认识,进一步推动亚洲—太平洋区域气候研究工作及其成果在气候诊断和预测中的应用。

    2011年02期 v.1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0K]
    [下载次数:4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研究论文_评述

  • 天气和气候的可预报性

    丑纪范;

    从理论和实际角度描述了天气和气候可预报性的认识过程。天气和气候的可预报性,特别是10~30天预报依赖于空间和时间尺度,预报包含了可预报分量和混沌分量。可预报性研究的最大挑战,来自气象极端事件的可预报性问题。

    2011年02期 v.1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6K]
    [下载次数:5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阅读_信息

  • 会议信息

    <正>~~

    2011年02期 v.1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4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书架

    <正>~~

    2011年02期 v.1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2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文摘

    <正>近50年我国冰雹呈下降趋势——《气象》2011年第37卷第6期符琳等撰文指出:利用1958—2007年中国755个站的逐日冰雹资料和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环流特征量,研究了中国近50年冰雹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冰雹呈下降趋势,我国北方冰雹下降趋势比

    2011年02期 v.1 61-6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1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媒体扫描

    <正>《新民周刊》2011年24期以"鄱阳湖之殇"为总题目,给出了专题封面报道,内容涉及鄱阳湖生态恶化、九江旱情和鄱阳湖水利工程等内容。封面上一句"旱着旱着,说涝就涝"大众话语,让气象人迫切地感觉到:长期预报,百姓需要。

    2011年02期 v.1 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65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研究论文_研究进展

  •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适应

    房世波;韩国军;张新时;周广胜;

    基于国内有关研究,综述了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作物种植结构影响的观测事实,分析了气候变化中农业气象灾害时间变化趋势,评述了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产的可能影响和适应策略。得出:(1)中国大陆(西南地区除外)光温生产潜力呈明显增长趋势,其中北方增幅大于南方,气候变化对不同地区的不同作物的生产潜力影响不同。(2)气温升高增加了各地的农业热量资源,促进了复种指数增加和农业气候带向北向西推移,喜温作物播种面积比例增加;同时我国北方干暖化趋势,南方洪涝灾害频发,也引起不同地区的种植制度发生变化。(3)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近50年来因气象灾害导致的农业受灾面积不断扩大,农业经济损失逐年升高,同时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在加大,增加了农业生产的风险。(4)未来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有利有弊,气候变暖将导致适宜作物种植和多熟种植的北界都将北移,作物布局和品种熟制也将发生变化;同时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未来气象灾害更加频繁,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5)基于已有的科学认识,提出了优化我国农业种植制度、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选育抗逆品种等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策略。

    2011年02期 v.1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8K]
    [下载次数:2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5 ] |[阅读次数:0 ]
  • 古气候研究进展

    王绍武;

    总结回顾了二十年来古气候研究的进展,着重揭示古气候变化的事实。共分析了10个问题:(1)威尔逊旋回,(2)冰河时代,(3)生物大灭绝,(4)人类走出非洲,(5)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旋回,(6)下一个冰期何时到来,(7)末次冰期冰盛期,(8)冰期气候的不稳定性,(9)全新世气候的不稳定性,(10)全新世气候变化趋势。

    2011年02期 v.1 2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0K]
    [下载次数:8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Lorenz混沌吸引子发现的方法论分析

    戴新刚;浦一芬;汪萍;

    简要回顾了20世纪中叶气象学家洛伦茨(E.N.Lorenz)研究混沌现象的历程,梳理其中主要事件及其发生脉络,剖析他的研究思路和科学方法特点,绘制出他研究发现的技术路线图,分析了科学方法论在其中的作用和意义。结果显示,他发现的技术路线遵循科学方法论原则,以质疑为起点,经过猜想提出假设,依靠数学物理建模,最终用数值试验方法证实了猜想。其中简化与抽象的还原论思想贯穿始终。他的发现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体现了科学研究中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可以作为方法论研究的一个范例,对此深入剖析有助于大气科学的创新研究。

    2011年02期 v.1 2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5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暴雨洪涝预报研究的若干进展

    崔春光;彭涛;殷志远;沈铁元;

    暴雨洪涝灾害一直是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论文首先从经验模型,集总概念模型以及分布式模型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实时洪水预报技术发展与现状,然后从雷达估算降水(QPE)以及模式预报降水(QPF)2个方面回顾了现代气象技术对水文预报技术的推动,就目前的应用情况来看,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与流域水文模型在时间空间分辨率存在差异是制约水文气象耦合的一个主要因素。接着,对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近年来在水文气象方面的工作做了一个简要的介绍。其中主要包括水文气象模型的研发与应用,水文气象耦合关键技术及预报试验,数值模式尺度下移方法初探,流域实时水文气象预报系统等。最后,论述认为进一步加强水文过程的机理研究,加强分布式水文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的耦合研究,加强与气象模型耦合的技术研究,加强并开展水文集合预报研究等四个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2011年02期 v.1 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1K]
    [下载次数:4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黄土高原气候环境演变研究

    王毅荣;张强;江少波;

    该领域相关研究主要基于生物地质记录、历史文献和器测资料,研究了黄土高原气候在万年、千年和百年尺度上的演变特征,探讨了当时自然植被状况与气候变化的联系;分析了当代黄土高原气候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的主要特点。从较为宏观的角度,为研究黄土高原环境效应提供相关的历史背景。

    2011年02期 v.1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1K]
    [下载次数:5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研究论文_专题

  • 天气信息大众传播的发展历程回顾

    叶梦姝;陈力丹;

    通过对历史上天气信息在大众传媒上刊播形式和内容的考察,回顾了大众传媒刊播天气信息的起源和发展,并从传播内容、表达方式、传播媒介等方面,将大众传播刊载天气信息的历史进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研究表明,这一历史进程中天气信息的报道量和报道频率显著增加,报道内容的侧重点从"天气新闻"到"天气报告"再到"天气预报",报道风格经历了多样化的尝试之后,逐渐走上了专业化道路;天气信息传播以全球化的视角逐渐融合资源、环境、健康等信息,成为当代新闻信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11年02期 v.1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4K]
    [下载次数:3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气象文化研究综述

    刘立成;胡睿;

    气象文化研究近年来为学术界所重视,学者们从文学、史学、管理学等多角度进行了研究,本文从气象文化概念分析、气象文化研究的类别等方面进行梳理,并分析指出了气象文化研究的一些新的方法和领域。

    2011年02期 v.1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5K]
    [下载次数:5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论坛_他山之石

  • 英国气象服务

    孙健;李伟华;

    <正>引言英国气象局(现简称为Met Office或UKMO)成立于1854年,当时作为贸易总署的一部分,承担着为贸易提供天气信息和为海运提供洋流信息的任务。1914年,英国气象局划归军队管理,1920年隶属于英国空军,之后于1964年归属于国防部,1990年英国气象局成为独立的执行机构,1996年开始实施企

    2011年02期 v.1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0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论坛

  • 我国古代直观经验气象服务特征

    罗晓勇;黄宗捷;蔡久忠;

    <正>伴随着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历史,气象服务生产也就有了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历史,有了气象服务的发展历史。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出发,以马克思主义的生产三要素的水平,即以生产力发展程度为标准,我国气象服务的历史可以划分出三大气象服务阶段,即直观经验的气象服务阶段、建立在近代科技基础上的气象服务阶段,以及建立在现代科技基础上的气象服务阶段。本文仅就我国古代直观经验的气象服务特征做一讨论。

    2011年02期 v.1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9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科学观察_特写

  • 在困境中寻找曙光——全球可持续性问题高级别小组介绍

    戴洋;

    <正>人口、环境与发展问题越来越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成为制约各国持续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展望2050年,"50—50—50挑战"(世界人口将增加50%超过90亿,为控制气候变化,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减少50%)如同悬在地球母亲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届时同时将是"人口史无前例地最多、但同时人们都想得到更好的福利的时

    2011年02期 v.1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3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ECMWF预报系统对2010年夏极端天气事件的预报检验

    张云荣;钟琦;

    <正>2010年7—8月欧洲和亚洲的天气异常非常罕见,发生了俄罗斯热浪和巴基斯坦强降水的极端天气事件。图1显示出阻塞高压位置以及环绕的喷射气流,7月底正是这支急流将冷空气吹向印度洋,该冷空气与低层暖湿空气相互作用,在巴基斯坦产生了较强的降水。阻塞期间,反

    2011年02期 v.1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7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阅读_书评

  • 《土壤健康与气候变化》评介

    侯美亭;

    <正>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土壤对全球的环境变化起到了一个缓冲器的作用,扮演了温室气体的源或汇的角色,从而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健康发展。土壤提供的大部分生态系统功能依赖于土壤有机质。因

    2011年02期 v.1 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7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全球变暖》丛书:《化石燃料及污染——空气质量展望》评介

    吴灿;

    <正>自19世纪有气象记录以来,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已上升了0.3~0.6°C。《化石燃料及污染——空气质量展望》(Fossil Fuels and Pollution——The Future of Air Quality)是Facts On File推出的《全球变暖》系列丛书(共7册)之一,主要关注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及大气成分的影响。1995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表的《第二次评估报告》中

    2011年02期 v.1 6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5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往事钩沉_事件

  • 英国气象局庆祝全球首次媒体发布天气预报150周年

    贾朋群;

    <正>英国最古老的报纸之一《泰晤士报》,1861年8月1日在"今后两天可能天气"(general weather probable in the next two days)栏目下,刊发了全球第一份天气预报。看似普通的这一小段文字,实际上却意味着人类一个大胆的进步——预报天气。这一进步转眼经过了一个半世纪,其最大的贡献是推动了全球气象部门及大众将天气预报作为一项科学事业。

    2011年02期 v.1 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1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主编语

    <正>熟悉气象科技发展历史的人都会了解,气象科学最初的几次跨越式发展,都与人类认识海洋上的天气变化密切相关。人类很早就开始造船在水上航行,先是在江河或近海活动,可以依靠人工划桨提供动力。进入帆船时代后,就有了向远海进军甚至环球航行的条件。而要掌握好帆船的远海航行,就必须知晓风的变化规律,人们对海上信风变化的认识就是在航海的实践中不断加深的。

    2011年02期 v.1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0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